4)【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

  请收藏:https://m.bqg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