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15 建奴开始了】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韦宝以前认为这是政治的问题,但现在发现政治不是根本原因,根源依然是文化上的问题,而文化上的缺点通过了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放大。

  肃穆的秦汉,情景淡雅的两晋,雍容华贵的隋唐,市民文化的宋,很难说华夏的审美。

  像一个五味杂谈,无法说清楚是什么味道。

  来到华夏最终都被消化了,这也许就是华夏的文化。

  这种说不清的文化,韦宝觉得这本源在“小农思想”上。

  小农思想是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典型的小农意识。

  地主阶级是这样,老百姓更是这样,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

  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

  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经历了几千年的王朝更迭,无论是政治帝王家为了统治而赋予的,或者是地广人多的客观原因,中国人都习惯与维持自己一家一族的利益,非要跟人斗跟天斗才觉得自己在这世上能生存得下去。具体表现就在于1,小富即安。有小农意识的人,其追求相对较低,只要超过了旱涝保收,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有的感觉。

  结果是没有了从前那种吃苦耐劳,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

  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有更多的结余。

  缺乏自律。

  小农生产方式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

  所以,没有规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约束,哪来的自律。

  有小农意识的人一般很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不用说作为一个主官应肩负的责任,就连作为一个人与社会相处的标准分寸都谈不上。

  宗派亲族,个体经营,势单力薄,没有组织,没有协作,没有利益责权的共存,自然也就没有抗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风调雨顺的时候养尊处优,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叫天不应,求助无门。

  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宗派亲族,有小农意识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缘的本家人。

  为了集合力量战胜灾难除了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恐怕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当对这种文化上最基本也是最形象的基准有了一定了解,就会了解什么是小农思想。

  “具体什么原因还在查实。”林文彪道:“但我们统计署总署这边根据

  请收藏:https://m.bqg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