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75 魏忠贤把话说的很重】_明鹿鼎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校其实是没啥自信的人,觉得自己烦心了也什么都不能解决,不如交给魏忠贤去搞。

  天启初年的时候,朱由校有段时间是满怀雄心壮志的,被朝局伤了,忙了一两年,啥收获都没有,还把自己搞的越来越疲惫,越来越不开心。

  后面朱由校干脆什么都不管,居然发现比自己勤政的时候,似乎还好了一点点,便索性什么都不管了。

  朱由校不喜欢和大臣谈朝政,谈天下局势,因为大臣们的说教比较多。

  但是朱由校喜欢和韦宝谈。

  因为韦宝不会教育皇帝应该怎么怎么做。

  韦宝总是把问题说出来,并且说很难办,并且说现在已经做的不错。

  所以,这并不是韦宝第一次对皇帝说天下大势了。

  魏忠贤也能接受。

  一般说明代经济问题,通常都喜欢说是因为明朝的贵金属缺乏云云,实际上明代用于制造贱金属货币的铜同样相当匮乏。

  传统观念里的一两银兑一千钱,实际上即便满清也长期做不到。

  满清保持这个兑换比要到乾隆中后期了。

  所以在明末还有有个很大的问题,货币的制造使用原材料来源。

  铜除了用来制造货币,当年还承担着大量的火器制造用途。

  所以这块有个铜的双重消耗问题。

  白银并不能代表一切,虽然白银货币在明末承担了相当部分的铜钱货币地位,但是铜币作为贱金属货币是日常相关的很重要的部分,这块被长期忽视了。

  “五月纹银一两核钱八百四十文,六月止八百二十文矣。至于铺家所卖仅得七百六七十文不等”

  这是雍正元年官价银铜兑换比和市场兑换比。

  官价的波动是比市场滞后的。

  明代是什么情况呢?

  明代一两银是兑550到700文不等。

  在李自成崛起前后,崇祯这位煤山战神的操作下,银铜兑换比去到1100到2200文。

  因为铜的严重匮乏,导致明廷用掺有铜的铅钱去凑合,于是很快就凑合不下去了。

  铜的匮乏问题在明代末期尤为突出,大量的火器制造和补充需要铜,货币同样需要,商品经济发展下对货币的需求量更多。

  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滇铜大开发是在清代,明末云南处于前线,而且产铜量不如清中期。

  明代也无外来大量铜的来源,清人用来解决铜荒来源大头是日本。

  而在明末,中国和日本处于战争,或者说是潜在战争状态,日本接连进攻了中国的附属国试图建立自己的“天下华夷”。

  德川时代则是琉球。

  清从顺治年就开始派船去日本买铜,康熙基本都仰仗洋铜,即便三藩之后重新控制云南,到雍正进口铜依旧占国内用铜的六成以上。

  清没有两次倭寇之乱和朝鲜琉球的历史包袱,自然无所畏惧,即便铜船船主在日本被百般刁难,乃至日本公开索要中

  请收藏:https://m.bqg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